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連續第五年向港人進行「儲蓄安全感」指標調查,是次調查訪問共1,005名18歲或以上港人。發現在疫情、環球經濟及國際政局不穩的陰霾下,港人更加意識到儲蓄的重要性,儲蓄習慣亦變得更有規律及積極。
僅68%港人有儲蓄習慣
調查顯示,在一千多名受訪者中,僅有68%人表示有儲蓄習慣。不過,有儲蓄習慣的受訪者其儲蓄習慣及能力均較去年有所提升。有受訪者則表示,在政府發放消費券、減少外遊和外出娛樂消費等因素影響下,自己有增加每月的儲蓄金額,平均較去年上升一成七至7,700元。
「應付不時之需」成港人最大儲蓄目的
此外,有59%受訪者認為儲蓄的首要目的在於「應付不時之需」,反映在疫情持續及經濟前景仍未明朗下,香港人較以往更重視儲蓄。 其餘依次是準備退休(23.8%)、照顧家人(18.2%)和令將來生活得更好(14.9)。
擁多少儲蓄才獲得「安全感」?
調查又發現,普遍受訪者認為擁有約59萬元儲蓄方能獲得足夠「安全感」。而按年齡組別統計,18至29歲有儲蓄習慣的受訪者普遍認為,有約36萬港元的儲蓄就能獲得足夠的「安全感」。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主席劉燕卿指,疫情對經濟民生造成持續影響,調查結果反映面對經濟不明朗的因素,市民的危機意識及所需安全感亦不斷提高。整體而言,儲蓄始終是「安全感」的重要來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