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到退休生活,係好多打工仔辛勤工作大半世人最心嚮往之嘅時刻,所以賺錢除咗要維持生活外,更加要為日後退休生活做準備。金錢固然係退休生活不可或缺嘅要素,但係健康體魄同埋個人嘅心靈健康先至係退休生活嘅基石。唔想將來老咗身體跟唔上節奏?不妨學習以下5招秘訣,打造理想退休生活啦!
秘訣一:養成健康飲食習慣
人到中年要維持健康活力,除咗有足夠嘅運動及作息外,更重要係養成健康飲食習慣。按時進餐,均衡飲食,確保身體攝取足夠嘅營養,多吃蔬菜及水果,適量攝取肉、魚、蛋和奶類及其代替品,減少攝取油、鹽、糖,並盡量選擇瘦肉,減少攝取膽固醇和飽和脂肪。煮食過程中應多採用低油量嘅烹調方法如蒸、燉、炆、烚及白焯,調味適宜清淡,減輕身體負擔,以達致飲食均衡嘅目的。
除此之外,食物亦盡量切成小塊,有助更輕鬆咀嚼同吸收;減少飲用汽水等含糖飲料,每天多喝足夠水量,但要晚上避免喝太多水,導致夜間頻尿影響睡眠品質。
秘訣二:保持心境開朗
退休後進入人生另一階段,情緒同心態嘅調整同樣重要。保持愉快嘅情緒有助促進身體分泌出有益嘅激素,刺激神經細胞,調節內分泌,提高免疫功能。假如出現負面情緒(如抑鬱、焦慮、憤怒等),或承受過大心理壓力時,可以導致不當釋放腎上腺素、甲狀腺素等激素,降低自身免疫力,容易出現頭暈、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等症狀,甚至誤以為自己患病而四處求醫。
因此,退休人士應積極培養正面思維及情緒,建立正向心態,不妨向身邊人表達謝意及讚美、自我鼓勵、與親友傾訴心事,時刻保持開朗嘅心情。
秘訣三:維持社交生活
初入退休階段時,好多人都會享受著「蜜月期」而感到生活嘅放鬆同自由。不過隨著日子推移,人際互動比退休前少,焦慮及煩躁可能悄然而來,難以充分利用退休嘅空閒時間,無法享受退休生活而陷入自責。雖然擺脫咗工作壓力,但人際關係同工作嘅連繫,並唔係一時三刻能夠調整幾十年嘅生活習慣。再加上步入老年期嘅負面影響,孤獨感就好容易出現。
世界衛生組織喺2023年宣佈孤獨為「迫切全球衛生威脅」,其致命影響相當於每日吸食15支香煙,甚至比與肥胖同缺乏運動相關嘅風險仲要高。因此退休人士避免刻意孤立自己成為孤獨老人,可以參與更多社會活動,增進人際關係,帶嚟內在滿足感,舒緩生活壓力,達到保持身心健康嘅目的。
秘訣四:發展個人興趣
退休後除咗均衡飲食同規律運動,不妨嘗試發展個人嗜好及其他興趣,或者參加具互動性質嘅活動,例如旅行、興趣班、志願或社區活動等群體活動,擴闊社交圈子,增加結識朋友機會,更易獲得快樂及成就感,增進自尊及變得積極自信,有助緩和退休人士面對生活同身體轉變嘅不安和焦慮。
秘訣五:妥善理財
大家都有聽過「退休三寶」,其中一項就係年金,又分為「即期」(Immediate) 和「延期」(Deferred) 兩種,可以幫助投保人將資金轉化為長期穩定現金收入,俾你有紀律咁使用退休積蓄,以應對長壽所帶來的財務風險。「延期」需要預先部署,以一筆過或分期供款的方式繳付,到咗指定年期或年齡後開始先領取年金收入;「即期」就係一筆過繳付後,即時開始分期領取年金作收入,多數為退休人士採用,提取強積金後投保。
當你年滿65歲準備退休時,強積金就可以選擇一次過或者分期提取,亦可以繼續保留喺強積金戶口裏面繼續進行投資。假如你想獲得終身保障,希望喺退休後定期獲得收入,普遍退休人士都會選擇以「即期年金」作為退休資產配置策略一部份,確保每月提取固定收入,終生保證現金流。就算壽命較預期長,都唔怕「坐食山崩」,防止過早用盡退休老本。
有打算退休後申請政府嘅「長生津」(長者生活津貼),符合入息及資產限額以及一筆過或分期支付「投保保費金額」,先唔會被計入「長生津」資產計算。只要將手上超額嘅退休金,向銀行或保險公司買年金,就可以成功申領「長生津」之餘,又可以每月獲發年金,確保退休生活無憂。
香港人口老化愈趨嚴重,退休人士除咗要面對生活開支,仲要考慮到「生老病死」可能帶嚟嘅各種狀況,單靠儲蓄未必足夠。市面上一啲年金產品因而加入咗更個人化同靈活嘅功能,務求幫助退休人士同時兼顧財富增值、醫療保障及安老需要。
以理財功能為例,有產品設有「類活期」儲蓄功能,最快第3年開始可以每年鎖定高達10%終期紅利,再靈活存入「日日生息」戶口,仲有一世保證現行年金率4-7%,助你抗通脹,令財富更有增長,令退休儲蓄唔會俾通脹蠶食。
至於健康方面,受保人喺退休期間如果不幸確診癌症、心臟病、中風、腦退化症、亞爾茲默氏症或柏金遜病等指定危疾,甚至喪失部份獨立生活能力,可額外申領高達50%終期紅利,而且唔會扣減保證每月年金。配合附加保險,假如受保人喺80歲前患上特定神經系統疾病,仲可額外獲派保證年金,長達10年,變相為醫療同生活開支多加一層保障。
受保人如不幸意外身故,部份附加保障除咗提供額外意外保障,仲設有「生命禮讚金」,協助受益人實報實銷殯儀同安葬費用,減輕突發經濟壓力。相關年金仲可以轉讓俾摯愛,實現跨世代嘅財富傳承。
不過要留意,年金始終係長線產品,購買後會影響資產靈活性,一般情況下未必可以隨時贖回。所以喺準備投保之前,應該先了解清楚計劃性質、特點同風險,貨比三家,再因應自己需要同負擔能力作決定。如有疑問,建議先諮詢理財顧問意見。